以前聽朋友說GIGABYTE AERO 系列所使用的面板是很不錯的.
先前針對AERO 15 OLED 做了些測試, 也驗證了它的色彩表現很讚. 它能顯示的顏色完整包覆了Adobe RGB色域.
近期因為疫情WFH 居家辦公, 遠距上課也許成為日後工作常態與趨勢. 大家對於筆電的需求大增, 在長時間使用筆電的狀況下, 筆電螢幕的好壞是近期很夯的話題.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螢幕是人從電腦上接受訊息的第一站, 因此這一站很重要. 接收到舒服的畫質會多少間接影響到人的情緒. 畫質其實就是人體工學的一部分, 這是為什麼TCO認證很早就將螢幕納入管轄.
今天來開箱更大尺寸的GIGABYTE AERO 17 HDR.
這台筆電是使用17.3" 4k 解析度的IPS級面板. 除了顯示尺寸比16" MacBook Pro 大, 3840 x 2160 的解析度也比 16" MacBook Pro(3072x1920)大. 這代表ppi 像素密度也會較高. 換算成ppi 每英吋像素, AERO 17 HDR為255 ppi, 而16" MacBook Pro 為 226ppi. 從上面的數據看, GIGABYTE AERO 17 HDR 能提供比 16" Macbook Pro 更銳利顯示與更大的顯示面積.
來快速開箱.
這是外箱:
包裝的緩衝材料跟機身用同樣的顏色. 不是一般看到的白色緩衝材料.
外觀採用CNC 切割的鋁合金並且在上蓋的底部壓印了碳纖維的紋路.
電源孔, HDMI 2.1, mini DP 1.4, Thunderbolt 4, USB 3.2(1代)
Thunderbolt 4 除了可以同時輸出2個 4k的外接螢幕, 其傳送資料的速度是USB 3.1 的八倍, 可達40 Gb/s. 這部分可讓使用者快速備份影音檔案.
RJ45 網路孔, 大卡 SD 讀卡槽(支援 UHS-II 高速), USB 3.2(1代) x2 2, 音訊與喇叭孔.
打開上蓋可以看到霧面表面處理的螢幕.

霧面的螢幕除了可以減少指紋, 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將光線散射.
亮面的螢幕因會表面太平滑會如同鏡子一樣.

使用者在對焦螢幕內容時, 會分散注意力去對焦螢幕上的鏡像反射. 耗眼力, 也耗注意力. 這在現在流行的黑暗模式會特別明顯.
而霧面的顯示器是藉由一層微小粒子讓光散射. 當環境光打到表面處理上的粒子時, 光會產生多個不同角度的反射而形成散射光. 當反射成像不清晰時, 人眼會傾向不主動去對焦這干擾. 因此減少眼睛疲勞與注意力分散.
螢幕邊框是3mm極窄邊框. 還附有橡膠壓條, 可以避免鍵盤指紋沾染到螢幕上, 是個貼心的設計.
極窄邊框除了對身歷其境有幫助以外, 也對縮小筆電尺寸有利.
AERO 17 HDR寬為39.6公分, 深為27.0公分.
AERO 17 HDR和現在15.6吋的筆電大小其實沒差很多(僅約多了3公分長度), 歸功於窄邊框的效果, 在一定的機身內放下更大的螢幕, 整體視覺效果好很多.
來開機吧!
鍵盤有RGB燈效, 真夠炫, 它還會跳破浪舞. 也可以設定成自己喜歡的樣子 .
先來播放一些美圖.
色彩表現真的鮮豔. 4k 解析在255高PPI下呈現也很清晰.
來從不同視角看一下:
|
從上往下看 |
|
| 正視角觀測 | |
|
| |
IPS級面板的缺點就是黑色在大視角會沒怎麼黑. 不過其他顏色的色差倒不是非常明顯. 若喜歡使用深色模式的人要選擇OLED面板的筆電比如AERO 15 OLED. 利用OLED面板的純黑顯示技術, 突顯純正的黑色, 也相對省電.
接下來量出色域圖, 就是這台顯示器能呈現的顏色數量. 顏色數量越多面積越大. 色彩更鮮豔, 更有層次感. 另外要注意事要規範的區域內. 越能覆蓋到標準的色域三角能有越低的色差.
先來看傳統的sRGB標準色域.
用CIE 1976標準來看.
AERO 17 HDR 面積是132%, 覆蓋率是100%.
它能顯示的顏色是超出 sRGB標準的. 完整包覆了sRGB 色域.
這是 ADOBE RGB標準色域.
用CIE 1976標準來看.
AERO 17 HDR面積是113%, 覆蓋率是100%.
它能顯示的顏色是超出 ADOBE標準的. 完整包覆了ADOBE RGB色域.
ADOBE RGB 標準的建立是因為印刷界發現sRGB 色域不夠大, 無法滿足實際上能印刷的顏色數種類.
AERO 17 HDR 顯示器能夠顯示ADOBE RGB 100% 覆蓋率, 因此繪圖設計者在輸出作品時可以盡量減少實際設計時與輸出時顏色的失真.
這是DCI-P3標準色域.
用CIE 1976標準來看.
AERO 17 HDR面積是105%, 覆蓋率是92%.
在DCI-P3 的表現也是不錯的.
它同時具備 X-rite 與 Pantone 的認證. 是目前市場上少有的雙認證標準. 這代表筆電在出廠前面板皆逐台校正過顏色. GIGABYTE 有特別針對Pantone的校色認證到Delta E<1的色彩誤差值標準. Pantone 顏色在設計界是廣泛運用到的顏色. 所以這台筆電盡力透過ADOBE RGB 100%, X-rite 認證, 與 Pantone 認證提供給影像設計者一個友善的環境.
逐一校正顏色是很重要的. 因為每片面板的實際製造膜厚, 線寬度, 鍍膜精度, 與組裝對位都不一樣. 品味性(人眼看得到的東西) 影響層面會較廣. 最後的顏色校正可以確保品質近一致性. 希望在不遠的將來, 所有的廠商都能夠針對片片校色這塊用心, 提升品質一致性.
色溫在每灰階變化量是不錯的. 50灰階以上大概控制在200K內. 差異性越小代表色差也會越小.
在低灰階, 色階與色階之間, 眼睛能分辨出不同的灰階. 這代表各個低灰階都有自己亮度表現. 這對影像層次的連貫性很重要. 有些顯示器在低灰階會有黏在一起的狀況. 在打電動時會沒看到黑暗中角躲者敵人的狀況. 另外在看一些比較多暗暗場景的影片會漏掉很多畫面的細節. 所以低灰階挑整得階階分明是很重要的.
接下來測試HDR.
HDR 簡單來說就是增加區域性對比. 亮的地方更亮, 暗的地方更暗. 要做到這需要先透過演算法去算出拉到多少的對比可以到達不失真的臨界值. 再透過LED 背光的區域性調控亮度增強刺激值. 這樣表現可以拉大對於影片觀賞時的渲染刺激. 讓使用者有身歷其境的感覺.
HDR 數據測試:
HDR 未開的情況, 最大中心點亮度為472 nits.
中心亮度動態穩定度測試.
1. 60秒全黑畫面
2. 切換成動態中心白畫面5秒後 開始量測中心亮度
每分鐘量一次總共量30次.
亮度差異不可大於10%. 亮度需要大於400 nits.
30次平均亮度: 582.2
最大值: 583.8
最小值: 581.7
最大與最小為0.22% 差異.
這表示在動態影片播放時, 可以在局部很穩定輸出高亮度畫面.
VESA HDR 400 的標準只需要達到400 nits, 這筆電竟然可飆到582 nits....
全畫面亮度動態穩定度測試:
1. 60秒全黑畫面
2. 2秒全白畫面量測中心亮度
3. 10秒全黑畫面
4. 重複Step 2&3 四次 共量測5次亮度
亮度需要大於400 nits.
量測數據:
587.8 587.8 588.2 588.1 588.3
爆發性亮度最高可到達 587~588 nits 之間. 怎麼感覺這台面板可以做到VESA HDR 500....
長時間亮度動態穩定測試:
1. 60秒全黑畫面
2. 切換成全白畫面5秒後 開始量測中心亮度
每分鐘量一次總共量30次.
亮度需要大於320 nits.
30次平均亮度: 582
最大值: 583.1
最小值: 581.8
最大與最小為0.22% 差異.
長時間穩定度表現的很好. 平均亮度也可以到582 nits. 拉到怎麼高的亮度, 代表在一般室外(陰天)也能看清楚HDR影片.
大家可能疑惑為什麼這台沒有申請VESA HDR 500了?
VESA HDR 500 的最低亮度要求為0.1 nits. 0.1 nits程度對IPS 面板是很不容易的. 在IPS級面板上要使用直下式的背光較可行, 因為這樣才可以調控更多的區域性亮度. 所謂直下式背光是指LED 發光源是在面板的正下方. 大部分的筆電面板為了要做更薄會選擇把LED 發光源頭放在側邊.
即便只有拿到VESA HDR 400 認證, GIGABYTE 還是很有誠意盡量把HDR mode 亮度 拉到58x, 這對提升HDR效果有幫助的.
來實際看一下 HDR 開 跟沒開時的影片差異.
HDR 有開時, 可以看到 影片區域的對比整體都被拉大.
這是HDR 未開時
感覺真的有差異! 而且17.3"尺寸 看影片感覺很剛好.
因為尺寸夠大, 解析度夠高, 畫一些比較複雜的3D構圖時較看得清楚.

做一些影像編緝時, 常常會有一些附屬的小調控小介面在右側. 17.3 尺寸夠大加上PPI 夠密, 所以幫邊的調控介面能看得清楚.

開視訊會議大概在11-12人情況下, 都還可以輕鬆看到大家的畫面.
AERO 17 HDR 面板表現亮麗. 17.3"螢幕夠大, 4k解析度, 255 ppi 密度, ADOBE RGB 100% 廣色域, 與 HDR 400 這些螢幕特色都提供了優質的工作環境. 筆電尺寸雖大, 但是在家裡各個空間的移動都還算方便. 在居家辦公的時代, 大部分的時間都在家中, 若要轉換環境只能在家中轉換不同的房間. 一般上網去陽台. 日常追劇去房間(看4K影集真的很讚). 玩遊戲去書房. 它視覺效果真的很清晰鮮豔. 可移動筆電還是比桌上型的電腦來得實用. 更何況AERO 17 HDR 效能不比桌上型電腦差.